糖糖圈logo
首页 >  控糖百科 > 1型糖尿病的治愈之路:还有多远?

1型糖尿病的治愈之路:还有多远?

来源: 糖糖圈APP 时间: 2017-12-08

1型糖尿病(T1DM)在全球范围正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T1DM患者起病早、终生依赖胰岛素等特点也为这一疾病的治疗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自1921年班廷等人发现胰岛素以来,T1DM治疗的探索之路又走过了近一个世纪,从各类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到引入干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治疗方法,从通过胰腺移植补救胰岛功能的丧失,到对高危个体进行干预以期预防疾病的发生,我们距离治愈T1DM还有多远?

T1DM发病机制研究提示,有遗传背景的个体在遭受特定的环境打击时,机体开始发生针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攻击,并出现胰岛自身抗体的阳性,这一阶段称为T1DM症状前期(presymptomatic T1DM);在经过漫长的免疫攻击和胰岛炎症之后,胰岛β细胞功能严重受损,受累个体表现出T1DM的临床症状,此后则称为T1DM症状期(symptomatic T1DM)。疾病进程中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治疗靶点。在T1DM症状前期阶段,干预的目的是通过一级、二级预防措施,避免自身抗体出现,以及T1DM的发生。TRIGRtrial、DAISY、BABYDIET等一系列大型临床试验企图通过改变饮食结构来预防具有T1DM遗传背景的婴幼儿出现自身免疫抗体;而对于已存在自身抗体阳性个体的二级预防,则进行了以DPT-1、DIPP、DIAPREV-IT等为代表的利用特定抗原诱导免疫耐受的临床试验。目前,已完成和正在进行中的试验都没有取得明显预防效果,但DPT-1试验在回顾分析时发现,受试者中抗体高滴度者受益更大,提示在一级、二级预防中可能存在着能影响干预措施有效性的因素。

大部分临床患者就医时已处于T1DM症状期,此时胰岛功能已严重受损而免疫攻击仍在进行。在这一阶段早期,干预的宗旨应为保护剩余胰岛β细胞并刺激其再生。为了遏制持续进行的自身免疫破坏,环孢霉素作为首个应用于T1DM治疗的免疫抑制剂,仅取得了一过性的疗效。此后,各类免疫抑制药物被相继应用于这一阶段的治疗,单克隆抗体、抗胸腺球蛋白等生物制剂的应用虽然将免疫抑制治疗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但并未显著改善治疗效果。各类干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治疗方法的引入,为T1DM各个免疫紊乱靶点提供了更多干预的选择。我们从较为成功的造血干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中再次看到了受试者对免疫治疗反应性的差异。对治疗后获得临床缓解时间更长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可以得到更多关于不同T1DM患者之间免疫背景差异的线索,也为筛选适合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给予了提示。

由于人类胰岛β细胞再生速度缓慢,在针对T1DM各免疫异常环节进行干预时,治疗效果易被疾病的快速进展所掩盖,因此我们还应考虑给予胰岛β细胞一定的增殖刺激。目前已知利于胰岛β细胞再生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肠促胰素相关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和DPP-4抑制剂。这些药物目前也正被应用于单独或与其他靶点药物的联合治疗中。

T1DM疾病进展至胰岛功能已被完全破坏殆尽时,血糖波动大而难以控制的患者可以考虑采取替代胰岛β细胞的方法,这其中包括已应用多年的胰腺和胰岛移植,也包括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利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胰岛素分泌细胞,经生物膜包被并进行皮下植入的方法。

当绝大部分的临床试验仍集中在经典T1DM治疗中时,我们应该看到同样有自身免疫背景而胰岛功能破坏速度相对更慢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作为研究对象的潜力,相对缓慢的疾病进展可能为观察免疫抑制和刺激胰岛β细胞再生的治疗效果提供更好的观察平台。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7年第22期】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创刊于1986年,为中华医学会机关报。本报以“传播医学信息,引领临床实践”为办刊宗旨,积极打造“中国医学学术发布首选平台”。